第65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65章
沒人覺得沈八郎這次能考中,不管是家裏人,還是書院的先生,還是這幾個月熱衷於從沈八郎處借書沾文氣的同窗師弟們,對此都不抱希望。
就連向來對大弟子信心滿滿的何先生,這次也只當八郎是去歷練一番的,大弟子畢竟還年輕,又向來運氣不好。
但沈八郎這次偏偏還就中了,以頭名解元的名次中舉,成為河北道歷史上第七位解元,也是第一位出身庶族的解元。
“幺……幺弟,你中了!”
沈四郎再三確認後,才從人群裏擠出來,榜上不光有幺弟的名字,還有幺弟的籍貫和年齡,千真萬確,不可能弄錯。
托夏丫頭的福,他現在也識得百十字了,對幺弟的名字和籍貫更是了熟於心。
沈八郎松了口氣,考中就好,是解元就好,他可是半分都沒有藏拙,為的便是能在此次鄉試中一鳴驚人,如此才不辜負老師多年偏愛和教導。
他既不準備入仕途,鄉試便是他最後一場考試了,拿個頭名才能讓書院和老師的名氣更盛。
雖然此方世界和上個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魏朝科舉考的亦是儒家經典,只是大魏少了許多先人們對儒家經典的註釋,少了許多後人對聖人言的解讀和延展,如果把大魏和大清放到同一個時間線上,那兩者之間隔了至少千年。
在大魏之前,沒有科舉考試,而大多數的世家傳到大魏都沒有斷代,朝堂中的絕大多數官員都出自世家,各家敝帚自珍,書籍並不互通,越是有底蘊的世家,藏書便越多。
科舉考試的出現,雖然為朝堂撕開了一道口子,但庶族求學艱難,能讀到的書籍也只是在市面上流通的那些,考學自然要比出身世家和寒門的學生更難。
而他的優勢也在於此,大清早就沒有世家了,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年間亂象,已然把世族葬送,到大宋時,讀書的風氣已經從上延展到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幻想,而他做皇子時,經書史籍都是當代大儒所授,那一世看過書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哪裏是他在考試,是千年積累下的書籍和文化在考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在考試,哪怕他的學識遠不及曾經他點名錄中的狀元們,但到了這個世界,無疑是在欺負‘老祖宗’。
沈四郎手舞足蹈,沈八郎面帶微笑,在喧喧嚷嚷的人群裏並不引人註意,直到——
“恭喜沈兄,高中解元!”來自易州的考生拱手道賀,“科舉考試開了近二十年,終於輪到我們易州奪魁了。”
眾人齊齊看過去,解元身著青衫,腰間墜飾材質平平,用來束發的頭冠雖是帛巾而非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平巾,但也質地一般,半點珠飾都沒有。
易州——沈氏?沒聽說過,莫不是落魄多年的寒門。
一片私語聲中,來自易州的考生輕聲跟周圍人解釋著:“不是寒門,是庶族,祖輩都種田的……不不不,不是耕讀,祖祖輩輩都不認字。”
有人笑,有人皺眉,有人看熱鬧不嫌事大,整個河北道的考生竟被一庶民壓在頭上,清河崔氏剛在婚事上給皇室鬧了個沒臉,轉頭就在自己的地方被庶族壓了一頭。
嘖嘖嘖,這可真是熱鬧。
熱鬧一直延續倒鹿鳴宴上,主考官詢問解元是否打算參加明年的會試,沈八郎直言不諱道出自己的打算:“學生平生只願做一教書先生,無心仕途,此次回鄉後,便安心教書。”
看崔氏熱鬧的其他舉子:“……”
無心仕途考什麽科舉,硬生生壓了他們一頭。
遠到而來做主考官的禮部侍郎也無語,他頭一回做主考官,沈淩雲的卷子,尤其是最後的策論,他是反反覆覆看過了,才下定決心將一庶族定為解元。
而放榜第一日,便有不下十人找到他要求觀看沈淩雲的試卷,這些人有的跟他沾親帶故,有的雖無功名在身,可名聲極盛,他能怎麽辦。
所以放榜的當天晚上,他就讓人把沈淩雲的試卷貼了出去,好在這份試卷的質量夠高,足以壓下所有的爭議。
沒有根基的庶民,對儒家經典理解如此透徹,許多觀點甚至讓他耳目一新,會讀書,最後那一篇策論也寫得極好,看得出是個能辦事的。
大魏開了十多年的科舉,陛下要等的不就是這樣的人嗎,他敢肯定,沈淩雲只要肯入仕途,出現在陛下面前,就一定會得到重用,平步青雲也不在話下。
可這位現在又信誓旦旦說自個兒L不入仕途,只願做一教書先生。
庶族入了朝堂,還有陛下能提拔,在民間做教書先生有什麽用,便是教出花來,也無權無勢任人宰割。
不過,想想家中考秀才落榜的長子,沈淩雲如果真的回鄉教書,他倒也不是不能把長子送過去做學生。
不只主考官大人隱隱有些心動,在場舉子亦有心動之人。
沈淩雲的試卷就貼在榜單下面,他們都去瞧過,便是位居第二的崔家子,面對這份試卷都說不出什麽話來,明顯沈淩雲跟他們就不是一個水平的,莫說鄉試,便是會試也不在話下,不知為何會蹉跎到現在才來參加鄉試。都是舉人,哪怕水平有明顯的差異,也很難有人拉下臉來去做同年舉人的,但誰家中沒有正在舉業的弟弟堂弟表弟甚至兒L子侄子們。
陛下和朝廷近年來越發看重進士出身的官員,便是世家,也不得不把恩蔭入仕放在第二位,凡有才學者,都要試著先考一考。
“不知沈兄打算何日開始教書,收徒有何要求?”面上留須的一舉人忍不住問道,“不瞞沈兄,我有一子,甚是聰慧,今年剛考中的童生,只有十二歲,如若沈兄不嫌,我明日便帶他上門拜訪,您給瞧瞧。”
良師難得,快四十歲的人不惜起身對著比自己小差不多二十歲的庶族作揖。
“我明日便打算啟程回鄉,回鄉後在老師的青雲書院授課,有意進學者正常入書院讀書即可。”
青雲書院名聲不顯,在座之人聽都沒有聽過,但能教出沈解元,又有沈解元回去做先生,在座之人豈有不動心的。
眾人在鹿鳴宴上都沒再說什麽,不過鹿鳴宴結束後,主考官卻是把沈解元留了下來,其餘的考官和舉人也沒覺得奇怪,以為主考官是看重沈解元的才學。
事實上,主考官把人留下來,的確是為了沈解元這一身的才學,不過卻不是跟沈解元探討學問,也不是勸沈解元不要辜負一身所學繼續科考,而是作為一個家長提前跟老師打聲招呼。
“淩雲,本官把你留下是有個不情之請,你的才學我是知道的,雖然你是考生我是考官,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你的才學在本官之上。你要回鄉教書,我便想讓我那長子隨你讀書,把他托付給你。”
“我那長子雖說天賦差了些,但為人謙恭仁厚,日後定把你當做長輩來尊敬,他若有不敬之處,你盡管罰……你在家鄉若有為難的地方,也盡管寫信給我。”
他是四品京官,家族雖然不是五姓七族十家之一,但也不是沒有根基和傳承的小家族,更何況他還有一位簡在帝心做宰相的叔父,要護佑一個人再簡單不過了。
沈淩雲抿了抿唇,主考官的背景在這營州城不是秘密,這位考官大人喜歡的文風和過往寫過的一些文章在考試之前便都已經傳遍。
馮宰相的親侄子,正四品的禮部侍郎。
想想自家的生意,想想二侄女的擴張計劃,他應該應下這位馮大人,只是他現在感知不到靈氣,拿什麽來哄小孩,小孩哭了鬧了生病了怎麽辦。
“令公子今年多大了?不瞞大人,學生最怕小孩子哭鬧,因此不打算教蒙童。”
“淩雲放心,我那長子今年已經十五歲了,不是小孩了,家中連親事都給他定下了。”
那就好。
若不是長子遠在京城,馮大人恨不得現在就領著長子把束脩奉上,定下這師徒之名。
馮大人不方便,不代表旁人不方便。
翌日,一大清早,沈八郎和沈四郎行李都已經搬到馬車上去了,預備出發時,被人叫住。
“聽聞沈解元您預備回鄉教書,您看我們兄弟倆能不能跟著您讀書?”
說話之人是這次鄉試落第的秀才,寒門出身,一同求學的還有他弟弟,看上去只有十多歲的少年人。
沈四郎擡眼望去,好家夥,兄弟倆求學至於帶這麽多人嗎。
“這些人都跟著去?還是來送你們的?”
“都跟著去,這是我娘子,這是我一雙兒L女,這是我的書童,我娘子的陪嫁丫頭,家中仆婦……”
沈四郎抽了抽嘴角:“書院怕是住不了這麽多人。”
除非何先生把自個兒L的院子騰出來,但哪有書院山長給學生把院子騰出來的,何先生也願意,何夫人也不能願意啊。
“這位兄臺說笑了,我們這麽多人怎麽會住書院,自然是在書院附近買處院子,如果沈解元肯收我們的話。”
教誰不是教,又不是收為關門弟子,沈八郎沒有拒絕馮大人的長子,自然也不會拒絕這攜兒L帶女的兄弟倆,也沒有拒絕快到城門口時又加塞進來的兩位世家少爺。
沈四郎瞠目結舌的看著越來越長的隊伍,他哥倆就一輛馬車,那求學的那兄弟倆瞧著就不是普通人家,足足五輛馬車,不過那好歹是一大家子,城門口加塞進來的那兩位小少爺更不得了,每人也足有五輛馬車。
“嘖嘖嘖,幺弟啊,你回去跟何先生商量商量,這束脩可不能少收了。這段時間我在營州聽人家說,世家大族打賞下人都用金子,吃魚人家只吃魚須,吃雞只吃雞舌,你想想那得多少條魚、多少只雞才能湊一盤菜,這些人可太有錢了,拔根汗毛都比我們腿粗。”
就不提種地了,他們辛辛苦苦賣鹵肉,一天賺上十幾兩銀子就高興的像做夢一樣了,可這些錢都不夠人家打賞下人的。
“是得商量商量。”
但不能提高束脩,否則便違背了先生當初建立青雲書院的本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沒人覺得沈八郎這次能考中,不管是家裏人,還是書院的先生,還是這幾個月熱衷於從沈八郎處借書沾文氣的同窗師弟們,對此都不抱希望。
就連向來對大弟子信心滿滿的何先生,這次也只當八郎是去歷練一番的,大弟子畢竟還年輕,又向來運氣不好。
但沈八郎這次偏偏還就中了,以頭名解元的名次中舉,成為河北道歷史上第七位解元,也是第一位出身庶族的解元。
“幺……幺弟,你中了!”
沈四郎再三確認後,才從人群裏擠出來,榜上不光有幺弟的名字,還有幺弟的籍貫和年齡,千真萬確,不可能弄錯。
托夏丫頭的福,他現在也識得百十字了,對幺弟的名字和籍貫更是了熟於心。
沈八郎松了口氣,考中就好,是解元就好,他可是半分都沒有藏拙,為的便是能在此次鄉試中一鳴驚人,如此才不辜負老師多年偏愛和教導。
他既不準備入仕途,鄉試便是他最後一場考試了,拿個頭名才能讓書院和老師的名氣更盛。
雖然此方世界和上個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魏朝科舉考的亦是儒家經典,只是大魏少了許多先人們對儒家經典的註釋,少了許多後人對聖人言的解讀和延展,如果把大魏和大清放到同一個時間線上,那兩者之間隔了至少千年。
在大魏之前,沒有科舉考試,而大多數的世家傳到大魏都沒有斷代,朝堂中的絕大多數官員都出自世家,各家敝帚自珍,書籍並不互通,越是有底蘊的世家,藏書便越多。
科舉考試的出現,雖然為朝堂撕開了一道口子,但庶族求學艱難,能讀到的書籍也只是在市面上流通的那些,考學自然要比出身世家和寒門的學生更難。
而他的優勢也在於此,大清早就沒有世家了,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年間亂象,已然把世族葬送,到大宋時,讀書的風氣已經從上延展到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幻想,而他做皇子時,經書史籍都是當代大儒所授,那一世看過書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哪裏是他在考試,是千年積累下的書籍和文化在考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在考試,哪怕他的學識遠不及曾經他點名錄中的狀元們,但到了這個世界,無疑是在欺負‘老祖宗’。
沈四郎手舞足蹈,沈八郎面帶微笑,在喧喧嚷嚷的人群裏並不引人註意,直到——
“恭喜沈兄,高中解元!”來自易州的考生拱手道賀,“科舉考試開了近二十年,終於輪到我們易州奪魁了。”
眾人齊齊看過去,解元身著青衫,腰間墜飾材質平平,用來束發的頭冠雖是帛巾而非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平巾,但也質地一般,半點珠飾都沒有。
易州——沈氏?沒聽說過,莫不是落魄多年的寒門。
一片私語聲中,來自易州的考生輕聲跟周圍人解釋著:“不是寒門,是庶族,祖輩都種田的……不不不,不是耕讀,祖祖輩輩都不認字。”
有人笑,有人皺眉,有人看熱鬧不嫌事大,整個河北道的考生竟被一庶民壓在頭上,清河崔氏剛在婚事上給皇室鬧了個沒臉,轉頭就在自己的地方被庶族壓了一頭。
嘖嘖嘖,這可真是熱鬧。
熱鬧一直延續倒鹿鳴宴上,主考官詢問解元是否打算參加明年的會試,沈八郎直言不諱道出自己的打算:“學生平生只願做一教書先生,無心仕途,此次回鄉後,便安心教書。”
看崔氏熱鬧的其他舉子:“……”
無心仕途考什麽科舉,硬生生壓了他們一頭。
遠到而來做主考官的禮部侍郎也無語,他頭一回做主考官,沈淩雲的卷子,尤其是最後的策論,他是反反覆覆看過了,才下定決心將一庶族定為解元。
而放榜第一日,便有不下十人找到他要求觀看沈淩雲的試卷,這些人有的跟他沾親帶故,有的雖無功名在身,可名聲極盛,他能怎麽辦。
所以放榜的當天晚上,他就讓人把沈淩雲的試卷貼了出去,好在這份試卷的質量夠高,足以壓下所有的爭議。
沒有根基的庶民,對儒家經典理解如此透徹,許多觀點甚至讓他耳目一新,會讀書,最後那一篇策論也寫得極好,看得出是個能辦事的。
大魏開了十多年的科舉,陛下要等的不就是這樣的人嗎,他敢肯定,沈淩雲只要肯入仕途,出現在陛下面前,就一定會得到重用,平步青雲也不在話下。
可這位現在又信誓旦旦說自個兒L不入仕途,只願做一教書先生。
庶族入了朝堂,還有陛下能提拔,在民間做教書先生有什麽用,便是教出花來,也無權無勢任人宰割。
不過,想想家中考秀才落榜的長子,沈淩雲如果真的回鄉教書,他倒也不是不能把長子送過去做學生。
不只主考官大人隱隱有些心動,在場舉子亦有心動之人。
沈淩雲的試卷就貼在榜單下面,他們都去瞧過,便是位居第二的崔家子,面對這份試卷都說不出什麽話來,明顯沈淩雲跟他們就不是一個水平的,莫說鄉試,便是會試也不在話下,不知為何會蹉跎到現在才來參加鄉試。都是舉人,哪怕水平有明顯的差異,也很難有人拉下臉來去做同年舉人的,但誰家中沒有正在舉業的弟弟堂弟表弟甚至兒L子侄子們。
陛下和朝廷近年來越發看重進士出身的官員,便是世家,也不得不把恩蔭入仕放在第二位,凡有才學者,都要試著先考一考。
“不知沈兄打算何日開始教書,收徒有何要求?”面上留須的一舉人忍不住問道,“不瞞沈兄,我有一子,甚是聰慧,今年剛考中的童生,只有十二歲,如若沈兄不嫌,我明日便帶他上門拜訪,您給瞧瞧。”
良師難得,快四十歲的人不惜起身對著比自己小差不多二十歲的庶族作揖。
“我明日便打算啟程回鄉,回鄉後在老師的青雲書院授課,有意進學者正常入書院讀書即可。”
青雲書院名聲不顯,在座之人聽都沒有聽過,但能教出沈解元,又有沈解元回去做先生,在座之人豈有不動心的。
眾人在鹿鳴宴上都沒再說什麽,不過鹿鳴宴結束後,主考官卻是把沈解元留了下來,其餘的考官和舉人也沒覺得奇怪,以為主考官是看重沈解元的才學。
事實上,主考官把人留下來,的確是為了沈解元這一身的才學,不過卻不是跟沈解元探討學問,也不是勸沈解元不要辜負一身所學繼續科考,而是作為一個家長提前跟老師打聲招呼。
“淩雲,本官把你留下是有個不情之請,你的才學我是知道的,雖然你是考生我是考官,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你的才學在本官之上。你要回鄉教書,我便想讓我那長子隨你讀書,把他托付給你。”
“我那長子雖說天賦差了些,但為人謙恭仁厚,日後定把你當做長輩來尊敬,他若有不敬之處,你盡管罰……你在家鄉若有為難的地方,也盡管寫信給我。”
他是四品京官,家族雖然不是五姓七族十家之一,但也不是沒有根基和傳承的小家族,更何況他還有一位簡在帝心做宰相的叔父,要護佑一個人再簡單不過了。
沈淩雲抿了抿唇,主考官的背景在這營州城不是秘密,這位考官大人喜歡的文風和過往寫過的一些文章在考試之前便都已經傳遍。
馮宰相的親侄子,正四品的禮部侍郎。
想想自家的生意,想想二侄女的擴張計劃,他應該應下這位馮大人,只是他現在感知不到靈氣,拿什麽來哄小孩,小孩哭了鬧了生病了怎麽辦。
“令公子今年多大了?不瞞大人,學生最怕小孩子哭鬧,因此不打算教蒙童。”
“淩雲放心,我那長子今年已經十五歲了,不是小孩了,家中連親事都給他定下了。”
那就好。
若不是長子遠在京城,馮大人恨不得現在就領著長子把束脩奉上,定下這師徒之名。
馮大人不方便,不代表旁人不方便。
翌日,一大清早,沈八郎和沈四郎行李都已經搬到馬車上去了,預備出發時,被人叫住。
“聽聞沈解元您預備回鄉教書,您看我們兄弟倆能不能跟著您讀書?”
說話之人是這次鄉試落第的秀才,寒門出身,一同求學的還有他弟弟,看上去只有十多歲的少年人。
沈四郎擡眼望去,好家夥,兄弟倆求學至於帶這麽多人嗎。
“這些人都跟著去?還是來送你們的?”
“都跟著去,這是我娘子,這是我一雙兒L女,這是我的書童,我娘子的陪嫁丫頭,家中仆婦……”
沈四郎抽了抽嘴角:“書院怕是住不了這麽多人。”
除非何先生把自個兒L的院子騰出來,但哪有書院山長給學生把院子騰出來的,何先生也願意,何夫人也不能願意啊。
“這位兄臺說笑了,我們這麽多人怎麽會住書院,自然是在書院附近買處院子,如果沈解元肯收我們的話。”
教誰不是教,又不是收為關門弟子,沈八郎沒有拒絕馮大人的長子,自然也不會拒絕這攜兒L帶女的兄弟倆,也沒有拒絕快到城門口時又加塞進來的兩位世家少爺。
沈四郎瞠目結舌的看著越來越長的隊伍,他哥倆就一輛馬車,那求學的那兄弟倆瞧著就不是普通人家,足足五輛馬車,不過那好歹是一大家子,城門口加塞進來的那兩位小少爺更不得了,每人也足有五輛馬車。
“嘖嘖嘖,幺弟啊,你回去跟何先生商量商量,這束脩可不能少收了。這段時間我在營州聽人家說,世家大族打賞下人都用金子,吃魚人家只吃魚須,吃雞只吃雞舌,你想想那得多少條魚、多少只雞才能湊一盤菜,這些人可太有錢了,拔根汗毛都比我們腿粗。”
就不提種地了,他們辛辛苦苦賣鹵肉,一天賺上十幾兩銀子就高興的像做夢一樣了,可這些錢都不夠人家打賞下人的。
“是得商量商量。”
但不能提高束脩,否則便違背了先生當初建立青雲書院的本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